近日,汽车工程学院智能车辆工程专业2020级本科生邵俊雅的研究成果《A novelty method of discharge capacity prediction based on simplified electrochemical model-aging mechanism for lithium-ion batteries》发表在国际期刊Journal of Energy Storage(IF=8.907,JCR Q1)上。邵俊雅为该论文第一作者,智能车辆工程系青年教师李俊夫为通讯作者。锂离子电池具有高工作电压、高能量密度、长循环寿命等优点,近年来在电动汽车领域受到广泛应用。然而,锂离子电池在使用过程中,由多种老化机制引起的电池容量下降是不可避免的,进而影响电动汽车续航里程和使用寿命,甚至引发严重的安全事故。因此,获取锂离子电池的健康状态并掌握其退化规律对电动汽车的稳定安全使用至关重要。该论文在研究锂电池老化机理的基础上,结合简化电化学模型开发了一种容量预测方法。首先,基于简化电化学模型分析了电池内部固相扩散过程,利用模型参数计算了电极颗粒破裂应力,建立了SEI膜生长和颗粒体积膨胀模型以描述电池老化过程;然后,采用粒子群算法对相关动力学参数进行辨识,并通过分析电池健康特征相关参数的变化规律,解析内部老化机制;最后,对电池老化阶段进行了特征划分,实现了电池在不同倍率下的容量衰减预测。论文主要依托威海市新能源车辆控制与仿真重点实验室完成,受到了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及“锂离子动力电池梯度利用与产业化示范研究”等项目的资助,同时得到了美国马里兰大学先进生命周期工程中心(CALCE)Michael Pecht教授的支持。图1 分阶段容量预测效果近年来,新能源车辆控制与仿真重点实验室在新能源车辆的三电系统控制和仿真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军工重点项目、国际合作项目、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共计100余项,累计项目经费5000余万元。相关成果在新能源车企和国防军工等方面得到应用,并实现了技术转化,有力推动了相关产业的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发展。汽车工程学院历来重视人才综合素质培养,在教学中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为本科生提供丰富的科技实践活动平台。作为智能车辆工程系副主任及新能源车辆控制与仿真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李俊夫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积极推动智能车辆工程专业培养体系的建设和改革,依托重点实验室和项目带动,努力打造新型交叉学科人才高地。